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,是文化的传承者。让文物活起来,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。如何让这些静默的历史见证者重新焕发生机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?姚安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全县“让文物活起来”工作情况,力促文物真正“活”起来,让文化得以永续传承。
调研之行:
探寻文物的生命力
姚安,古称“六诏之中分,三川之门户,南中之锁钥”,被誉为“迤西文献名邦”,先民们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“一座姚州城、半部云南史”的人文瑰宝。县域内分布着古文化遗址、古驿道遗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群、革命旧址等大量的文物资源,目前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77处(其中国家级2处、省级6处、州级6处),县博物馆馆藏文物600余件(套)。
调研组深入方家屯遗址、营盘山墓群、元代大石淜水利工程、诸葛武侯祠、张虔陀城遗址等地,探寻姚安文物的生命力。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物质载体,更是文化的精神象征,它们见证了姚安县乃至云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,每一处都如同厚重的历史书,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、听取汇报、座谈交流等方式,从文物保护管理、价值挖掘及有效利用等多个维度,全面了解姚安县在“让文物活起来”方面的努力和成效。
成效与举措:
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初步探索
调研结果显示,姚安县高度重视“让文物活起来”工作,将文物保护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,用于古建筑群的抢救性修缮及安防设施的安装。同时,将文物安全督导纳入县检察院行政公益诉讼工作范畴,加大文物犯罪打击力度。此外,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。在文物利用方面,通过举办展览、文物进校园等形式,让文物走出库房,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,有力促进了“文旅融合”发展。
问题与挑战:
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瓶颈
调研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:一是文物保护管理不到位,展陈场所短缺,部分文物面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;二是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不够深入,历史文化研究不充分,导致对文物的认知停留在表面,难以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;三是创新转化利用手段不足,许多文物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,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。
对策与建议:
让文物真正活起来
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,调研组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: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,强化部门协作,形成文物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合力。高质量推进文物普查和姚安文物志编撰发行工作,加快光禄历史文化展陈场所建设,系统实施九街高氏宗祠、地索李家大院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,推进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展示项目实施,建立统一的文物认定与动态信息支撑平台,精心守护珍贵文物;二是强化人才培养,深入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文物价值。配强文博专业人才队伍,围绕新石器时代方家屯遗址、春秋战国时期营盘山墓群等考古发现,深入挖掘姚安人类文明发展史。聚焦诸葛武侯祠、张虔陀城、革命烈士纪念碑等,积极宣传名人轶事,讲好“一座姚州城、半部云南史”的历史故事。同时,加大文物场所开放力度,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,实现扫码展示等互动体验,让文物“活”在云端。三是加强创新转化,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提质增效。深入挖掘文物藏品和历史信息的多重价值,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,大力发展“文物+旅游”、“文物+创意产业”等新业态。将文博单位打造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,在旅游产品中融入文物元素,依托地方文艺生动传播历史文化,讲好文物故事,让姚安文物真正活起来,让文化得以永续传承,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