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索吊索桥位于地索村民委员会东北侧150米处的渔泡江上游,建于元代,原为铁索吊桥,1959年祥云县普淜水库倒塌,地索铁索桥被冲毁,1970年复修为钢索桥。桥总长30.9米,桥宽1.55米,高5.38米,铁索桥东、西两端横跨于渔泡江大河上,桥两端有青砂石支砌的桥墩,桥墩高3米、厚2米,桥墩东、北两侧均有5根钢绳拉固与桥身连为一体,并有钢筋护栏。桥西端用青砂石支砌成券洞门,门高2.2米,券洞门头上有模糊的五角星,券洞门两边写着“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,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”。桥东端券洞口上写有“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”,洞门侧写有“团结起来,争取更大胜利”等文革宣传标语。1970年冬,地索村民委员会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重修,加固了桥墩及桥面上的木板。该桥保存完好,雄伟壮观,原为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,现为地索村民委员会管理使用。
地索吊索桥位于地索村民委员会东北侧150米处的渔泡江中游,桥墩一方靠东,另一方靠西,横跨在渔泡江流域上,四周群峰起伏,山高箐深,山林面积广,森林植被较好,多以松树、栎树为主,海拔1515-1572米之间,属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。桥的西南面是大面积的良田,土壤以紫色土为主,适宜各类植物生长。
地索吊索桥所在的地索村,是两州(大理州、楚雄州)三县(祥云县、大姚县、姚安县)交界处,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,素有姚安“江南水乡”之称。这里是东山区革命根据地,姚安县第一个党支部就在这里诞生。
周边多以彝族、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为主,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,425户,总人口1689人,姓氏以李姓居多,彝族人口占70%,其它民族占30%,村落相对集中,以烤烟、核桃、牛干菌为主要经济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