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贽桥位于姚安县城西19千米处的官屯乡连厂村委会北侧连厂大河上,又名连厂桥,建于明万历七年(1579年),是明代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评论家李贽在任姚安知府时主持修建,利行旅,通往来,沿线群众深受其惠而怀念李贽,故更名为李贽桥。清光绪丁末(1907年),姚西暴雨,洪水猛涨,桥体东桥墩被冲倒,邑人李春灿、陈熊飞倡捐加固修复。甘孟贤于宣统元年(1909年)撰其碑文《增修连厂桥记》。李贽桥为双孔砖石结构桥,长33.6米,宽4.5米,每孔跨径8.6米,两孔比例均衡对称,中间是鹰嘴型的分水桥墩。该桥保存完好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,是古代姚安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产物,是李贽在姚任职三年的历史政绩及其治政思想的历史见证。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3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李贽桥所在地连厂村地形为连厂大河冲积坝子,地形较为平缓,左右两边千亩良田连成一片,东西两侧是崇山峻岭的鬼门关和老青山,连厂河地势南高北低,全长1200公里,属金沙江上游水系,纳大苴、小苴、红梅、弥兴数百里诸山水,年径流量4亿立方米,其流向自南往北,所流经地带地势平缓,落差不大,连厂河谷属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区。每年5-10月为雨季,年降雨量850毫米,年平均气温15 .2摄氏度。土壤为紫色土,有机质丰富,适宜植被生长,森林覆盖较好,植被多为针叶林、常绿阔叶林混交类型,常见动物有獐、鹿、兔、松鼠、狐狸、穿山甲、水獭等珍稀动物。这里是汉、彝居聚区,村落相对分散,每平方公里仅51人,耕地面积较少,人均耕地0.65亩,主要以稻、麦、包谷、烤烟及饲养畜牧业等农作物和经济创收为主,人均年经济收入700余元,居民生活状况一般,仅能解决温饱。近年来铺通姚苴柏油公路,交通条件大为改善,改变了过去人背马驮的状况,当地居民以外出打工,发展烤烟、蚕桑等产业。姚弥公路向右侧贯穿而过,为保护古桥,在其西北侧10米处新修一座桥用于通行。